由于擔心影響環(huán)境和居民流離失所的問題,世界銀行等多邊借貸機構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逐漸回避大型水電項目。2014年水力投資為18億美元(約合110億元人民幣),但該銀行的投資金額在水電項目的整體投資規(guī)模中只占2%。
來自巴西、印度、泰國等新興國家的國家開發(fā)銀行,以及私營部門投資者成為水力發(fā)電投資的大戶。此外,公私合作的模式也在不斷發(fā)展,而且一般受到上述地區(qū)開發(fā)銀行的支持。
國際河流組織(InternationalRivers)是反對大壩建設的支持者,該組織的執(zhí)行主任賈森雷尼(JasonRainey)問道,"誰會從這些基礎設施項目中獲益?"
來看一些具體案例:老撾的沙耶武里水壩(XayaburiDam)將向泰國售電,但對那些長期生活在湄公河沿岸的民眾的生計造成了威脅;剛果民主共和國的英加三期(Inga-3)水電大壩的供電對象是礦業(yè)公司和南非,而96%的剛果人卻用不上電。
根據國際河流2012年發(fā)布的報告,中國公司或投資方參與了70個國家的308個大壩項目,其中有很多在東南亞,但也有一些地處非洲、拉丁美洲和巴基斯坦。這些項目除了為投資國供電,大壩項目還會為投資者的工業(yè)項目,比如采礦或冶金項目,提供了一種垂直整合的模式。
柏林的公共政策研究機構海因里希伯爾基金會(HeinrichBllFoundation)的經濟管理項目(EconomicGovernanceProgram)主任南茜亞歷山大(NancyAlexander)將這種趨勢部分歸因于20國集團提出的一項計劃,即優(yōu)先考慮基礎設施方面的投資,以此作為一種促進經濟穩(wěn)定的方式。
"這種模式的問題在于,它消除了私營部門投資大型項目的風險,還吸引養(yǎng)老基金、共同基金等機構投資者進行投資。這通常意味著利潤私有化,將風險推給公眾。"她說,這些風險可能會非常大,并且很隱蔽。項目投資者可能會以國家安全或商業(yè)機密為由,不向公眾披露信息。
由于水電可以平衡電力負荷、儲存電量,為風能、太陽能等間歇性的可再生能源提供支持。
發(fā)展國家出于氣候變化和清潔能源的需求,對水電站建設非常熱衷。但近年來,水電"排放量低"、"清潔能源"的說法卻遇到了科學的挑戰(zhàn)。大壩建設對當地環(huán)境和居民所造成的影響并未計入投資評估中,大壩背后的水庫會淹沒植被,使之腐爛,釋放出甲烷和土壤碳。2012年,《自然氣候變化》(NatureClimateChange)雜志發(fā)表的一份研究顯示,"熱帶水電站的排放量常常被低估,它們可能在長達幾十年的時間里,超過化石燃料的排放量。"
典型例子是土耳其在底格里斯河上修建的伊利蘇大壩(IlisuDam)的項目。由于水位將淹沒已有1萬年歷史的古城哈桑凱伊夫,而受到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的反對。土耳其的一些水壩項目也在一定程度上導致處在下游的伊拉克濕地干涸,并加劇了敘利亞的緊張局勢。
世界銀行今年發(fā)布了有關水力發(fā)電的報告,稱該銀行現在"通常是充當召集人,招攬其他投資方提供融資"。來自98個國家的318個民間團體,對該機構提出的一個新環(huán)境和社會框架表達了批評,稱這會削弱現有的保護措施。他們提出,大壩建設會損害原住民的權利、損害因項目而流離失所的居民的權利。也未能保護工人、保障人權,并未有意義地應對氣候變化問題。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