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石化勘探分公司總經理郭旭升的辦公桌上,擺著一筒深灰色泥頁巖。這些取自涪陵頁巖氣田焦頁1井2500米深處的巖心,是他愛不釋手的“寶貝”。“這可是頁巖氣存儲‘倉庫’。”郭旭升笑道,“整個涪陵焦石壩是一個儲滿頁巖氣的‘大糧倉’。”
2015年12月29日,中國石化宣布,國內第一個大型頁巖氣田涪陵氣田建成50億立方產能。作為勘探發(fā)現涪陵頁巖氣田的主要貢獻者,郭旭升充滿自豪,因為這個大氣田是在他創(chuàng)建的“二元富集”理論指導下發(fā)現的。
從基礎研究開始的油氣勘探
“萬丈高樓平地起,發(fā)現大油氣田難度不亞于建萬丈高樓,所以油氣勘探更要從基礎研究做起。”長期工作在油氣勘探一線的郭旭升特別重視基礎地質研究。
2009年前后,受美國頁巖氣革命鼓舞,國內掀起了頁巖氣開發(fā)熱潮。郭旭升卻沒有盲目跟風打井,而是帶領科研團隊一頭扎進了頁巖氣基礎地質研究。
與此同時,郭旭升和團隊成員緊密關注國內頁巖氣勘探的進展,探尋國內第一輪打的120多口巖氣井大多數落空的原因。“我國的地質活動劇烈,地下構造破碎,富集和保存條件較復雜。”郭旭升認為,在勘探過程中,必須把生成條件和后期散失條件結合考慮,而且要動態(tài)研究保存條件。
針對南方海相頁巖氣,郭旭升帶領團隊利用新老資料開展對比研究,發(fā)現深水陸棚相有機質、硅質含量高,是優(yōu)質頁巖發(fā)育的有利相帶,是有利勘探領域。海相頁巖氣勘探大方向就此豁然開朗。
為了摸清深水陸棚相優(yōu)質頁巖和動態(tài)保存條件這兩個要素在頁巖氣富集過程中的作用,郭旭升帶領團隊成員系統開展了南方海相構造運動史、海相頁巖層演化史研究,進行古地理地貌恢復,系統建立了南方不同頁巖層系基干剖面,重塑了頁巖氣生成、滯留、散失過程,進一步揭示了保存條件對頁巖氣富集的控制作用。據此,郭旭升提出“深水陸棚優(yōu)質泥頁巖發(fā)育是頁巖氣‘成烴控儲’的基礎,良好的保存條件是頁巖氣‘成藏控產’的關鍵”,并將其命名為海相頁巖氣“二元富集”理論認識。
“二元富集”理論首戰(zhàn)告捷
2011年9月,郭旭升和團隊成員利用“二元富集”理論優(yōu)選出涪陵焦石壩龍馬溪組為最有利勘探目標,并論證了焦頁1井。
2012年11月28日,焦頁1井放噴測試火苗越燃越烈、越躥越高。當看到日產頁巖氣20.3萬立方米這個數字時,郭旭升有了深切體會:“創(chuàng)新既要借鑒別人的經驗,更要堅持走自己的路,才能找到符合自身實際的正確方向,并指導實踐取得成功。”
焦頁1井的戰(zhàn)略突破,成為我國頁巖氣勘探開發(fā)的轉折點。由此開始,中國石化按照勘探開發(fā)一體化原則,迅速拉開了涪陵頁巖氣田第一期50億方產能建設序幕。截至2015年底,勘探分公司在焦石壩地區(qū)累計提交探明頁巖氣儲量3806億立方,為涪陵頁巖氣田第一期產能建設夯實了資源基礎。
2014年11月5日,在美國達拉斯舉行的第五屆世界頁巖油氣峰會上,涪陵頁巖氣田發(fā)現被授予“頁巖油氣國際先鋒獎”。
2015年2月,“涪陵地區(qū)頁巖氣勘探項目”和“頁巖油氣資源評價及選區(qū)研究”分別榮獲2014年度十大地質找礦成果獎和十大地質科技進展獎。勘探分公司成為全國唯一同時榮獲兩項大獎的單位。
2015年10月,郭旭升牽頭完成的“南方海相頁巖氣形成富集機理、勘探技術與涪陵頁巖氣田的發(fā)現”科研項目,獲得中國石化科技進步獎特等獎。
突破頁巖氣勘探技術瓶頸
在“二元富集”理論指導下,2014年,郭旭升組織在焦石壩西南150千米處的丁山地區(qū)實施兩口頁巖氣探井,均鉆獲商業(yè)頁巖氣流,取得海相頁巖氣勘探新的突破;2015年,在涪陵外圍復雜區(qū)實施5口頁巖氣探井,均鉆獲中高產頁巖氣流,其中平橋地區(qū)的焦頁8井試獲日產氣20.8萬立方米,取得了復雜區(qū)頁巖氣勘探重大突破,為涪陵氣田第二個50億立方產能建設開辟了新陣地。
2015年12月,國家能源局專家在驗收涪陵頁巖氣田示范區(qū)建設時指出:“針對我國海相頁巖氣地表環(huán)境差、地質條件復雜等特點,創(chuàng)新提出‘二元富集理論’,建立了選區(qū)評價標準,有效突破了頁巖氣勘探技術瓶頸。”
郭旭升拿起辦公桌上那筒寶貴的巖心,信心滿滿地說:“目前我們有兩大任務,一是深化‘二元富集’理論認識,完善勘探評價體系和預測技術,為深層和復雜區(qū)頁巖氣勘探提供理論和技術支撐;二是展開勘探包括涪陵外圍復雜區(qū)在內的大焦石壩地區(qū),落實二期產能建設的資源陣地。”
科學探索無止境、勘探實踐無止境,剛過知天命之年的郭旭升又投入到了新的科研和實踐之中。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