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日,國家發(fā)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張曉強在北京舉行的首屆中國經濟年會上表示,去年中國進口原油約2.04億噸,比上年增長約14%,中國石油消費的進口依存度已達52%。
中國石油消費的進口依存度已達52%,說明中國既是一個用油大國,也是一個缺油大國,需要依賴進口石油解決國內用油問題。張曉強副主任還預計,未來幾年我國對能源消耗將繼續(xù)增長。也就是說,未來我國對石油的需求仍然強勁,這更加劇了石油進口的依賴性。
石油依賴進口,相信不是中國一個國家,世界上還有許多石油匱乏國,他們一樣需要進口石油。所以,對于石油依賴進口這一問題,我們倒不必過度緊張。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國內的油價,也隨著石油的進口依賴而患上“進口依賴癥”。
為了與國際接軌,2008年12月19日,在國務院宣布成品油價稅改革之后,國家發(fā)改委宣布實施新的成品油價格形成機制。國家發(fā)改委發(fā)布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規(guī)定,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xù)22個工作日移動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該辦法實施以來,國內已經多次對油價進行了上調。目前的油價已經升至歷史最高點,并且還有上漲的趨勢。
按理來說,既然石油是從國外進口的,當然要按照國外的價格來銷售。所以,油價與國際接軌倒也并沒有錯。問題是,發(fā)改委和石油企業(yè)只是強調進口部分,而忽略了國內生產部分,這讓國內的石油賣上了國外的價錢,這種接軌讓石油企業(yè)賺了個盆滿缽溢。這對于消費者來說,顯然是不合理的。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石油消費的進口依存度雖然已達52%,但還有48%是自產自銷的,然而,我們有48%的石油價格是“中國價格”么?然而,前兩年,石油企業(yè)卻屢屢喊虧,因此,政府按月給予他們補貼,“以彌補較低的燃油價格給他們帶來的損失”。2008年初,中石化(600028,股吧)獲得不下100億財政補貼的消息一出,就引起了輿論的普遍關注,對此,中石化相關負責人認為,煉油板塊連連發(fā)生巨額虧損,這都是政策性虧損。
石油企業(yè)虧損了有政府來補貼,消費者虧損了又由誰來補貼呢?其實,消費者已經不奢望政府對我們進行補貼,只是希望石油企業(yè)能將國內的石油按照國內的價格銷售給我們,消費者就感恩不盡了。遺憾的是,在講求與國際接軌的今天,國內油價也早已與國際接了“軌”,所以今天,國內的消費者也就享受著“國際待遇”,只是,這種國際待遇讓國內公眾感到很吃力。所以,在石油并非全部進口的當下,我們要警惕油價患上“進口依賴癥”。
責任編輯: 中國能源網